2025 年 10 月 27 日上午,三亞學院2025—2026 學年秋季學期第三次教學工作會議在書明樓 C101 教室召開,專題研究本科人才培養(yǎng)方案修訂工作。校領導王丹、朱沁夫、高一蘭、柴勇、陳博,各學院負責人及教務處、學工處、高教研究與質量評估中心、應用科技處等職能部門負責人參加會議。

會議伊始,教務處負責人對《三亞學院修訂本科專業(yè)人才培養(yǎng)方案的指導意見(試行)》進行專題解讀,系統(tǒng)闡述本次修訂的核心理念與具體要求,詳細介紹了“通識教育課程 + 專業(yè)教育課程 + 綜合實踐(項目)” 的課程體系框架,重點解讀了專業(yè)教育課程依托五大跨學科平臺構建“三層四類”“課程樹” 體系,同時結合 “LST”(Lecture 大課講授、Seminar/Elective 研討拓展、Studio/Tutorial 實踐輔導)項目制教學模式改革實施,為各專業(yè)提供清晰的政策依據(jù)與操作指引,助力學校“1+3+N”(1 位全程導師、3 類學習路徑、N 個實踐場景)育人模式推進,實現(xiàn)“多元融合、個性成長”的本科教育教學改革目標。
副校長、教務長柴勇教授通報了近期校領導深入課堂與實驗室巡查情況,強調各學院教學管理負責人必須下沉一線,通過日常巡視主動發(fā)現(xiàn)問題、掌握真實教情學情;他指出需保障“LST”模塊與“芯位智慧教育平臺”的融合應用,并重申教學改革打通落地的“最后一公里”的重要性。要求各學院將頂層設計與專業(yè)底層邏輯相融合,切實提升課堂質量與資源利用效率,落實“一生一案” 的個性化培養(yǎng)要求。
執(zhí)行校長王丹教授進行會議總結。她指出,當前學校辦學結構性改革的關鍵在于解放思想、打破“路徑依賴”。針對本科人才培養(yǎng),各學院要明確所有專業(yè)課程須以“實題實做、虛題真做”原則進行重構,依托跨學科“項目池”引入企業(yè)真實課題實現(xiàn)“干中學”;破除“死記硬背”,轉向過程性與能力導向評價,綜合運用項目報告、現(xiàn)場答辯等多元形式考查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能力;緊密對接海南自貿港建設與產(chǎn)業(yè)需求,通過校企共建微專業(yè)、職業(yè)技能課,實現(xiàn)“課程 - 場景 - 就業(yè)”快速對接,提升人才核心競爭力。王校長要求,各學院負責人要切實承擔主體責任,靈活施策、杜絕形式主義,確保改革理念在“最后一公里”落地生根,共同推動學校本科人才培養(yǎng)質量邁上新臺階。
在交流環(huán)節(jié),各學院負責人圍繞正在開展的本科人才培養(yǎng)方案修訂工作進行深入溝通,反饋意見主要集中在學分結構優(yōu)化、“LST”模塊有機貫通、項目制教學與職業(yè)技能認證對接等共性問題上。大家紛紛表示,改革方向明確且契合學校“讓學生更好地走向社會”的辦學使命,同時在具體落實中要結合學院的學科專業(yè)特色,尋求個性化解決方案,支撐“千人千面”成長目標。

